登录/注册 搜索

[话说非遗]——文曲戏

发布时间:May 26, 2021 | 作者:


  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近非遗,了解非遗,热爱祖先留下的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自觉地走进非遗保护的行列,武穴市文化馆特地制作了《话说非遗》。用图片的形式,配上简要的文字说明,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我市多个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的来历、特点、价值和现状等等进行介绍。接下来将逐期向大家推送。


2009年5月武穴市文曲戏被湖北省入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曲戏的由来及特点


       文曲戏起源于鄂东广济县(今武穴市)和黄梅县交界的太白湖区,流行于鄂、皖、赣三省毗邻县市。明朝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广济县志就有“以文曲泳赞太白渔歌”的记载。太白湖区从明代到清代是民歌兴盛之区。文曲戏很大程度是太白湖区艺人以“秧田歌”为基础,吸收一些外来曲调,经过加工整理而成。广济、黄梅俗称“调儿”和“曲子”;江西叫“文词”、“清音”;安徽俗称为“儿家腔”。其主腔“文词”曲调旋律文雅抒情。音乐仅用两把二胡拉正反调和一个云板,没有武场锣鼓,故称“文曲”。也是全国唯一的独特剧种之一。

      1956年原广济县人民政府把它定名为文曲戏,文曲戏是由单人坐唱演变而来的,最初由一人操琴伴奏,一个操板演唱,在很长一段时期由盲艺人和逃荒卖唱都传播,由于声腔委婉,曲调动人,配以叙事歌词,或喜或悲,抑扬顿挫,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经艺人们长期收集,整理传唱,形成了文词、南词、四板、秋江、平板五大正腔和八十多种曲牌。




文曲戏的发展


      1910年,文曲戏就已经在逢年过节时搭台演出,最初还是坐唱,后来受汉剧艺术的影响,渐渐发展为男扮女角儿坐唱。到了1930年,文曲戏在武穴地区有了较大的发展,职业半职业戏班有三四十个,每个戏班有十多人以上。1937年,武穴艺人程三爱首次启用女演员,结束了女人不能上文曲戏舞台的历史,这样使文曲戏的声腔更加委婉动听,丰富多彩,艺术表现更加细腻动人。到1950年,武穴文曲戏职业半职业戏班八十多个,除此以外,文曲戏还是普通老百姓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形式。在武穴市只要有时间,不论是大人小孩,谁都能哼上一曲,唱上一段。

       解放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文曲戏得到了蓬勃发展。1958年,在广济汉剧团内试办了一个文曲剧组,1960年,广济汉剧团解散,正式成立文曲剧团,

       文曲戏的脚本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家庭、论事、爱情的小戏。演出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她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当时主要活动在湖区、农村。其剧目共有四、五十出。如《宋江杀惜》、《浪子踢球》、《苏文表借衣》、《追舟》、《点药》、《游湖借伞》等。    

       自武穴市文曲戏剧团成立五十年以来,共创作和移植了近百个剧目,演职员的足迹踏遍了湖北、安徽、江西的二十多个县市,每年演出二百多场次。

      1978年广济县文曲戏剧团改编的传统戏《玉堂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地方戏曲专题节目中播出,1985年,文曲戏《苏文表借衣》获湖北省首届戏剧节金奖。剧本创作、音乐设计、集体表演同时获银奖。




             

1978年,文曲戏参加湖北省戏剧教学会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陈丕显观看文曲戏并与演员合影.


             

1986年,广济文曲戏《苏文表借衣》参加湖北省首届戏剧艺术节获戏剧编剧银奖、音乐创作铜奖、表演个人金奖.




文曲戏的传承


       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电视及媒体以及许多新的艺术形式的涌现,加上政府对戏剧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小,文曲戏的演出场次逐年下滑,特别是文曲戏老艺人都不断谢世,熟悉文曲戏的唱腔曲牌和表演的人越来越少,曾经在鄂、赣、皖广泛流传的文曲戏逐渐潇条,抢救文曲戏这一独特的艺术品种已迫在眉睫。



       2009年,武穴市湖北武穴文曲戏研究院正式挂牌。从文曲戏研究院挂牌到至今,武穴文曲戏研究院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曲戏作品。

文曲戏《草鞋老太爷》(由武穴市文化馆戏工室国家一级编剧范国清老师创作),参加湖北省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获编剧一等奖,获第一届湖北省艺术节暨第十届楚天文华剧作奖,获湖北省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


  文曲戏《渔鼓声声》获第九届“屈原文艺奖”。(由武穴市文化馆戏工室国家一级编剧范国清老师创作)


《嬉蛙》作为湖北省优秀剧目进京展演。(由武穴市文化馆戏工室国家一级编剧范国清老师)


文曲小戏《乞丐县长》2019年参加黄冈市社会文艺团队优秀节目展演。(由武穴市文化馆戏工室国家一级编剧范国清老师创作)


                       

         

2021年彩排的文曲戏《江水谣》(由武穴市文化馆戏工室国家一级编剧范国清老师创作)


     为传承戏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文艺工作者队伍建设,2017年武穴文曲戏研究院经上级领导指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戏曲演员。通过层层筛选,最终34名学员正式成为武穴市文曲戏研究院演员。

          

          

学员培训后汇报演出



       文曲戏是长期根植于民间的一种戏剧艺术种类,一直以来都是人民群众在茶余饭后欣赏和传唱的重要戏曲艺术方式之一。现如今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加强,使社会艺术团体得到蓬勃发展。

          

          

          

各城区、乡镇社会文艺团队文曲戏演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武穴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保护和传承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永远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