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话说非遗——禅宗祖师传说

发布时间:Jun 9, 2021 | 作者:


  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近非遗,了解非遗,热爱祖先留下的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自觉地走进非遗保护的行列,武穴市文化馆特地制作了《话说非遗》。用图片的形式,配上简要的文字说明,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我市多个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的来历、特点、价值和现状等等进行介绍。接下来将逐期向大家推送。

20016年7月禅宗祖师传说被湖北省入选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禅宗祖师的渊源




      禅宗祖师传说是有关佛教禅宗四祖道信的传说,从隋唐开始记入有关佛家经典、方志和野史,绵延至今。
      司马道信生于公元580年,隋末唐初僧人,禅宗第四祖,俗姓司马。他的父亲在梅川任县令期间,生下道信。道信7岁时,跟一位僧师学径。14岁,向禅宗三祖僧灿求法,静修禅业。公元606年,继承衣钵。公元625年,道信在黄梅破额山正觉寺传法,改山名为双峰山,有僧徒500多人。
道信主张禅农并重,让他的僧徒都定居寺庙,过集体生活,实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除坚持做功课外,还将从事运水、搬柴、种菜等劳动,作为修行的内容。从此改变了以往佛徒“一衣一钵,随缘而生”的云游生活方式。公元643年,唐太宗两次派使者邀请他入宫,他都以生病为由拒绝了。太宗派人再次邀请,并以“若禅师不来,则斩头来!”相威胁。道信听说后,引颈待刀,拒不从命。太宗,听了使者的叙述后,被道信“一心传教”的态度所感动,不再强迫他入宫,还赐给他一件紫衣,道信在双峰山一住就是30多年。于公元644年,传授衣钵给弘忍。也就是后来的禅宗五祖。道信在正觉寺坐化后,被唐太宗追溢为“太医禅师”。












禅宗祖师传说的基本内容




武穴禅宗祖师传说是由一个个不同故事组成的,内容主题相当广泛。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佛祖传说。有关的故事有《六灵童挨打》、《四祖道信》、《四祖拜灵山》、《提前三年结佛缘》、《道信走“心路”》 《祖爷打坐》《美女戏童僧》、《四祖救灾》等故事20多篇。


二、历史人物传说。有关的故事有《四祖一尖会药王》、《僧道相逢横岗山》、《四祖与鲁班打赌》、《唐太宗赐紫衣》等故事10多篇。


三、风物传说。有关的故事有《浴佛井的来历》、《讲经度化石猴》、《大法寺的来历》、《王冲有个仙人桥》、《马尔桥的来历》、《禅农并重的来历》等故事10多篇。


     四、禅素食传说。有关的故事有《发饼的由来》、《佛掌山药的来历》、《卷煎的来由》、《龙坪细油面的由来》等故事五六篇。











禅宗祖师传说的重要价值




武穴禅宗祖师传说是禅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信倡导农禅并重的禅宗之路,一边农耕、行医,一边传法,改变了以往乞讨式的行禅之路,创禅宗一代新风,加速佛教中国化、本土化历史进程的重要佐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武穴禅宗祖师传说在武穴传播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的禅宗文化。如禅经典、禅圣迹、禅艺术、禅农耕、禅中医、禅素食、禅武术、禅慈善等。 

《广济县志》记载:三月三是佛教禅宗四祖道信的生日,旧时武穴民间每年要举行盛大的三月三四祖庙会,以纪念四祖道信诞辰,到横岗山真武殿朝山的人特别多。这一天,家家吃芥菜粑,据传,道信禅师医术高明、慈悲为怀,他教乡民们冬天种芥菜,春天吃芥菜,以防春瘟。乡民们吃了芥菜强身健体,也因有芥菜充饥度过了荒年。于是,每年三月初三乡民们用芥菜做菜粑,来纪念慈恩广布的道信禅师。在纪念道信禅师同时,也发扬了禅宗文化和传播了禅宗祖师传说。

武穴禅宗祖师传说提倡传统的道德文化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较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的社会意义。作为劳动人民口头文学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抓好传承和弘扬,对于保护和发展民间文化,弘扬传统的道德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禅宗祖师传说的传承




张金福,男,77岁,梅川镇人退休教师。一直从事收集整理四祖相关的故事,这些故事主要来自宏德禅师和赵德章。通过收集的故事出版了《禅宗四祖司马道信》一书。并在《梅川》等期刊上发表大量的传说故事。





陈良,男,73岁,武穴市余川人。在任多种经济技术员期间,常到横岗山林隐寺听宏参禅师讲佛祖的故事,并一边听一边记录,现记录四祖故事30余篇。(省级传承人)













结     束    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武穴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保护和传承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永远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