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武穴市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戏曲线上展览

发布时间:Jun 8, 2024 | 作者:武穴市文化馆


                                                                         

  

   6月8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武穴市文化馆举办市戏曲线上展。戏曲非遗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造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我们更应加强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让戏曲的美妙旋律在岁月的长河中永久流传下去。

传统戏曲

【文曲戏】

  文曲戏起源于鄂东广济县(今武穴市)和黄梅县交界的太白湖区,流行于鄂、皖、赣三省毗邻县市。它历史久远,早在明朝万历十一年(1538年)广济县志就有“以文曲泳赞太白渔歌”的记载。广济、黄梅始称调儿,南昌、九江叫做清音,宿松、安庆谓之儿家腔、文南词,后由广济改名为文曲戏。

  文曲戏是从坐唱演变发展的,声腔有文词、南词、四板、秋江、平板五个正腔及八十多种曲牌组成。它开始是由一人操琴伴奏,一人操板主唱,在很长时期内主要是盲艺人和逃荒卖唱者传播。

  清末民初,文曲开始在年节观灯时搭台演出。一般是在台上坐唱,后来受汉剧等戏曲形式的影响,坐唱中出现了装扮男女分角演唱,即在叙事曲目中插入或为一生一旦,或为一丑一旦的片断表演,深受群众欢迎。

  20世纪30年代,文曲戏在广济得到较大发展,职业、半职业戏班达三四十个,各班都有10数人以上规模,还多次出现过广济、黄梅两县四、五十位艺人联袂登台,连演几天“会戏”的盛况。特别是在1937年,广济艺人程三爱大胆启用女演员,打破了文曲戏一直用男性不用女性的记录,使文曲戏的声腔更为委婉动听、丰富多彩,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1960年,广济县人民政府组建文曲戏剧团,并组织专人对文曲戏的声腔和曲牌进行整理和创新,使之声腔和表演更为丰富,服装和道具更趋完善,演出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剧团先后创作和移植了近百个剧目,其中的《玉堂春》于1974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地方戏剧栏目上播出。1985年,文曲戏《苏文表借衣》参加湖北省首届戏剧节,主演戴艳芳获金奖,剧目改编获银奖,音乐设计获银奖,集体表演获银奖等四大奖项。2012年,文曲戏《草鞋老太爷》参加湖北省首届艺术节暨第十届楚天文华大奖赛,获得楚天文华奖,剧作奖、导演奖、音乐创作奖、表演奖。

  

  2013年获湖北省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2013年,在第八届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中,获得优秀剧目奖、编剧二等奖、导演二等奖、荣誉一等奖、舞台美术三等奖、表演二、三等奖。

  




【黄梅戏】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2014年,黄梅戏经武穴市政府批准列入第三批武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采茶

  在采茶山歌和民间小调的基础逐渐演变形成,具有江西采茶戏的优点。有生、旦、丑三大行当,演唱时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不用琴笛,唱腔明快清新。男腔高昂嘹亮,女腔轻盈婉转,唱词通俗易记。内容多是揭露贪官污吏,鄙视嫌贫爱富,歌颂男女爱情,封建统治者有的视为淫戏而明令禁演,但农民喜爱,经久不衰。唱腔有70多种,分主腔板式和花腔小调。主腔板式有“三眼板”、“二眼板”、“三拨子”、“哭嚎啕”、“阴司腔”、“火工”等。剧目有100多个,主要有《方卿借银》、《卖花进府》、《张朝宗告经承》、《宋关佑打粮房》、《梁山伯》、《珍珠记》、《荞麦记》、《张孝打凤》、《辞店》、《送香茶》、《闹学》等,其中多数被移植为文曲戏。












编辑:湛  彬

审核:朱才国  陈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