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武穴市文化馆举办市饮食文化线上展,旨在进一步推介我市乡土气息浓郁、制作工艺精细、色香味俱美的非遗饮食文化,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促进我市文旅高质量发展。
武穴酥糖原名董糖,据考证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有一位姓董的人,很孝敬母亲。有一次,他的母亲生了病,咳嗽不已,数日不能进食. 他访问邻里并经名医指点,用熟芝麻粉、米糖等调制一种酥糖给母亲吃。母亲吃后,食欲渐增,病情好转并恢复健康。这件事很快传为美谈,传到糕点作坊后,作坊老板按照董氏配料制成酥糖,上市后深受市民喜爱,称之为“董糖”,后经多项改进,并加入武穴桂花,把这种酥糖改成为武穴地方名点,“董糖”亦更名为“武穴桂花酥糖”。 它的主要食材:白糖、芝麻、面粉。将炒熟面粉、碾碎芝麻糊、粉糖置入混合机进行混合,时间为25-45分钟左右,用手轻捏成团即可,进入容器备用。
武穴豆泡,据广济县志记载,公元592年,禅宗四祖司马道信发现出生地梅川人民头年生产的黄豆积压,就自已动手,把黄豆打豆腐丶炸豆泡的技艺传给穷苦百姓,百姓就用黄豆打豆腐丶炸豆泡,度过灾年。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豆泡,餐桌上佳菜,营养丰富,长期食用,促进身体健康强壮,延年益寿。”武穴豆泡具有酥、脆、香,乐口消,外表金黄光滑,内呈干发泡经络状,生食入口香脆,滚汤稍煮即食,味道越煮越鲜美,既可当主食,又可与肉类一起烧、炒、煲、炖,口感香醇风味独特。用武穴豆泡还能做出豆泡系列名菜,深受顾客青睐。豆泡炖豆腐,“豆泡炖肉”“豆泡炖鱼头”等成为风靡鄂赣皖豫一道名菜,招待亲友客人的佳肴。武穴豆泡(又名豆果),制作技艺以本地产的黄豆为主要原料,经过选丶浸丶磨,袋浆,烧热,点浆,压豆腐,切豆干丝,再用本地产的菜油炸等十几道传统工艺,再经过层层把关制作而成的。 龙坪油面又称武穴油面、广济油面、银丝面、龙须面。形状细如丝、白如玉,煮后不断条、不糊水、不粘连,品尝时味道鲜美、顺滑爽口。 龙坪油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当时其原料及制作工艺已基本定型。相传在清代,龙坪人金德嘉当翰林时,曾将家乡的油面带到京城献给皇室,皇帝食后大悦,从此“龙坪油面”便成了宫廷贡品,名声响彻海内外。
龙坪油面的生产过程包括和面、盘条、醒面、拉条、晾晒、包装等多个步骤,这些繁琐的制面程序对于当地人来说是家常便饭。龙坪人保持着传统的手工制面技艺,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创新和传承,使得龙坪油面成为了武穴市的一大富民产业。